維生素B群裡面包括維生素B1、B2、B6、B12、葉酸、泛酸、生物素、菸鹼素。其為水溶性維生素,不易存留於人體,又因攝食量、身體壓力等等因素造成B群的消耗增加,故成為台灣大多數人都食用過的熱門保健食品之一。
維生素B1:
B1名為硫胺又稱為抗神經炎因子,因缺乏時容易發生神經炎,故得此名。B1在熱及鹼性環境下容易遭到破壞,也可能因攝取不足、消耗過量或酗酒而缺乏維生素B1。缺乏時可能會發生神經炎、腳氣病、魏尼克腦病、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、便祕、沮喪、虛弱、四肢麻痺等等多種狀況。但因為廣泛存在各類食物中(例如糙米、小麥、燕麥、綠色蔬菜、豬肉、肝臟…),所以只要均衡飲食不太需要擔心缺乏的問題。
維生素B2:
B2名為核黃素,為最主要呈現「黃色」的維生素,也是為何多數人補充為B群上廁所尿液會呈現螢光黃的原因!維生素B2的最佳來源為牛奶,但因易受光線破壞,所以大部分市售包裝都會用不透光的瓶子。其他食物來源還有肝臟、紅肉、家禽類、魚類、核果、蔬菜等等。若缺乏常出現嘴巴相關的問題,例如口唇病變(口角炎、嘴破、舌炎),其他症狀還有脂漏性皮膚炎、畏光、眼睛角膜充血、疲勞、神智不清
菸鹼素:
菸鹼素包含菸鹼酸及菸鹼醯胺兩種型式。B群中為維生素B3,又名抗癩皮病因子,無色針狀結晶,對光、熱、鹼性環境都很穩定,因缺乏會導致癩皮病而聞名,常發生於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,癩皮病的經典症狀-4D,為皮膚炎(dermatitis)、腹瀉(diarrhea)、癡呆(dementia),死亡(death)。平常除了食物來源可以攝取(例如肉類、魚類最佳)也可以靠補充色胺酸含量高的飲食來自行合成,因色胺酸可於身體內轉換成菸鹼素供身體使用。
維生素B6:
B6內包括吡哆醇、吡哆醛、吡哆胺三種,為白色片狀結晶,於酸環境中是穩定的,但在熱、光、鹼性環境則易被破壞。飲食攝取不足、高蛋白飲食、酗酒、口服避孕藥也可能造成B6的缺乏,因B6對於輔助熱量產生及胺基酸代謝都非常重要,缺乏時可能造成貧血(小球型貧血)、疲倦、抽筋、腹部不適、生長遲緩、抗體生成降低、沮喪、頭痛、四肢刺痛、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、血清素多巴胺合成濃度改變情況發生。可以於適當範圍內多攝取含有B6的食物,例如雞豬魚、糙米、黃豆、花椰菜、香蕉等等…
生物素:
早期被稱為維生素B7、維生素H或輔酶R,最初因為生蛋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而被發現。B7為無色針狀結晶,對於熱、光、酸性環境都很穩定,但在鹼性環境中極為不穩定。除此之外若常食用生蛋者 (例如愛吃生蛋者、火鍋沾料直接用生蛋者)、腸道吸收不良、長期服用抗痙攣藥物、全靜脈營養配方等等都可能造成缺乏,缺乏時會出現噁心、頭髮失去光澤、脫髮、皮膚紅疹、鱗狀脫皮、沮喪、昏睡、幻想、生長遲緩等等現象。食物來源可以從肝臟、蛋黃、優酪乳、核果中攝取(水果和肉類極低)。
葉酸:
又稱為維生素B9,在光或酸性環境下加熱,容易遭受破壞,除此之外容易缺乏的族群還有孕婦、早產兒、老年人、酗酒者。缺乏時可能出現巨球型貧血、胎兒神經管缺陷、食慾不振、舌炎、口腔潰爛、腹瀉、神經發育功能受損、提升心血管疾病之危險。葉酸是孕媽咪在備孕前三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補充的營養素,因懷孕初期,是寶寶神經管發育的黃金時機,但孕媽咪常常還沒發現已經有寶寶的存在!若是原本母體就已經缺乏此種營養素,可能就會造成無腦症的寶寶,所以平日飲食除了可以多補充肝臟、酵母、蘆筍、玉米、核果、莢豆類(肉類、牛奶含量較少)等等食物,在備孕期間也可以直接使用葉酸的保健食品喔!
維生素B12:
1934年諾貝爾醫學獎-竟然用維生素B12治療一種連補充「鐵劑」也無法治療的致命性貧血(惡性貧血),故發現若缺乏B12可能造成惡性貧血(似葉酸缺乏的巨球貧血)、舌炎、胃腸道障礙、頭痛、下肢知覺障礙、神經系統傷害(此種為永久性傷害,嚴重可能麻痺、癱瘓、死亡)。B12又稱為紅色維生素,因成分含有礦物質-鈷,所以有的維生素B群或是眼藥水若是呈現紅色的,大多是因為含有B12的緣故! 容易缺乏的族群包括老人、純素者、胃分泌內在因子不足者、全胃切除手術者,日常飲食可以從一些動物性食物中攝取,例如肝臟、牛肉、雞肉…等等。
泛酸:
因廣存各類食物故稱為泛酸,因無法治療因B6或菸鹼素缺乏造成的皮膚炎而被發現。雖廣泛存在(各種動物植物性食物中,如全穀類、豆魚蛋肉類,但奶類及蔬果類少一點點),但為身體重要輔酶的成分,影響三大營養素的代謝,故也十分重要。因缺乏極罕見,較可能出現於營養不良、酗酒等等多種營養素缺乏共同引起缺乏症。缺乏時可能引起腹痛腹瀉(腸胃道症狀)、疲倦、頭痛、睡眠障礙、手腳麻痺、肌肉痙攣
維生素B群是一群輔助型的營養素,缺乏的時候很多重要的身體機制都沒有辦法進行!例如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及脂質的消化吸收代謝都需要有維生素B群的幫助,將食物的營養轉換成能量供我們使用。所以如果你已經均衡飲食,還是感覺懶洋洋的,不妨試試來顆B群幫幫你吧!